Logo
Nov 5, 2023

对怀疑论的反驳

对知识的讨论不仅是对真理的探讨——对知识的探讨不能脱离主体。在洞悉这一点后,只需勾勒出一幅主观可能世界的图像对知识的价值即知识的稳定性进行描摹,即可理清各类错综复杂的怀疑论情景,从而支持知识价值理论对怀疑论的反驳。

我们在这里对主体作以下规定:

  • 主体:判断信念是否为知识的心灵(未必是拥有该信念的心灵)

怀疑论情景通常分为两种——对感觉的怀疑对推理过程的怀疑。而对感觉的怀疑似乎颇难解决,因而需要首先推翻该种怀疑才能建立起强健的认识论体系。在此对有效的怀疑提出要求:

  • 可(被主体)说的:即怀疑的内容是可以由主体自发产生的;
  • 可证明的:即个体(而非上帝视角)可以证明其怀疑内容为真。

接下来说明主体对自身1感觉的怀疑不是有效的怀疑——考虑以下情况:一个自然人20岁时被绑架成为缸中之脑和一个缸中之脑20年后突然被赋予人的躯体,它们即使对前后改变有所察觉,也是没有办法分清这两个过程的,因而无法证明谁为现实谁为缸中之脑,即缸中之脑是不可证明的。

进一步地,主体的现实和缸中之脑的缸都是感觉的制造者,二者可以等价。因而甚至可以顺势提出一种现实的“相对性”,缸中之脑感受到的也是一种现实,对缸中之脑信念的讨论本身应该在把缸中世界作为现实的框架下进行,那么对感觉的怀疑本身便瓦解了。

接着考虑对推理过程的怀疑:看上去再显然的推导过程似乎都能找到一种精心设计的“巧合”从而被怀疑。这样一种怀疑论观点似乎处于闭关锁国之态,既以被反驳,又难以对我们的思维过程作出有效指导。

仔细观察各类对推导过程的怀疑,我们会发现它们大多模糊了主体和信念拥有者的视角,要理清二者关系,需要考虑主观世界而非单纯的世界

  • 主观世界:由主体认知所决定的世界的子集。

知识的核心在于其稳定性,怀疑论所批判的不是信念的真假,而是推导过程的稳定性——拥有知识意味着推导过程不容易引向错误的信念。

但这一稳定性却难以绝对化,再显然的推导过程都似乎能找到一种奇异的“巧合”从而得到怀疑。在此提出可能主观世界的情景来量化推理过程的稳定性:

  • 可能主观世界的一阶变换:对当前主观世界改变一个变量;
  • 可能主观世界的n阶变换:多个一阶变换结合而成(类比为幂次而非乘法)。

由此定义可能主观世界阶数

  • n阶可能主观世界:主观世界经历n阶变换得到的可能主观世界

信念稳定性即可如此量化:

  • 信念的阶数:推导得到假信念的可能主观世界的最低阶数
  • 信念的阶数越高越稳定 为了和常识尽量一致2,我们可以硬性划分界限——非一阶信念具有稳定性,即可以认为拥有知识。

由于不同的主体的主观世界不同,信念的阶数可能因人而异,因此对知识的评判可能不同:对于不知道钟已坏的人来说,该钟坏掉的情况属于高阶可能主观世界,因而该信念阶数大于一,可以认为这是知识;而对于知道钟已坏的人而言,只要换一个时间观察该钟就可能看错时间,即在一阶可能主观世界就会推出假信念,信念阶数等于一,因而该钟的时间不算知识。

换言之,当你在作为思考者“马后炮”式的评判看钟人时,的确可以断定看钟人眼中的时间不算知识,但这并不影响你自己看(其他)钟并相信之——怀疑论所塑造的万物不可信的乌云便被知识价值理论冲散了。


  1. 他人当然可以对缸中之脑的知识进行讨论。 ↩︎

  2. 我们完全可以持有相对稳定性观念,不如说这样更加科学。 ↩︎


哲学

1368 Words

2023-11-05 04:19